当前栏目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全面创新改革 成都强担当
发布人:成都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17-11-13 

新时代赋予使命担当,新征程谱写美好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

    对于肩负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使命的成都而言,如何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成都市委日前提出,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成都全局工作,在发展理念上全面对表,在战略目标及国家使命上强担当,奋力实现建强区域中心城市、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冲刺世界城市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积极承担重大改革任务,承接重大战略项目,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支撑功能。

    在分析人士看来,“建强区域中心城市”,是指成都市将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指标,使其继续居于中西部城市的领先地位。

    如以2017年上半年GDP总量来看,成都市仅次于广州市,排名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二名,中西部第一名,充分可见成都在区域中心城市的牢固地位。

    而“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关键在于如何“稳”。9月,成都在美国知名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发布的《2017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中,当选“中国最佳表现城市”首位,是成都有能力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一个佐证。

    但同时,从经济社会的细分指标看,成都与北上广等城市依然有差距,而成都正在推动实施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则提供了一系列全面的解决方案。

    站稳国家中心城市

    谈及全面创新改革,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表示,本轮全面创新改革,与以往不一样,这一轮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概括而言,“最重要的是理念创新先行、最核心的是技术创新引领、最活跃的是模式创新催化、最强劲的是业态创新拓展、最紧迫的是制度创新突破。”就成都而言,成都推动全面创新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成都城市定位正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正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城市治理正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的关键阶段,依靠要素拉动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换到以创新驱动为主、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优的集约型发展方式上来。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改革,通过全面创新,将推动成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经济平均增速是7.2%,而成都是8.5%,特别可喜的是成都居民的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0%。”徐宪平认为,“这与成都的改革创新是密切相关的。”成都的改革创新,首先来自体制机制的创新。

    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统筹制定新经济发展宏观规划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新经济产业发展。同时,在高新区、天府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率先开展内设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整合设立承担改革创新、科技与新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发展等职能办事机构,打破身份、职级、年龄、区域限制,实施全员聘用,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以高新区为例,改革后各部门共划转职能202项、优化合并职能85项,运营机制更切合创新发展需要。

    成都的改革创新,首先来自体制机制的创新,还在于探索了如何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如制定实施《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知识产权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简称《知识产权十条》),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亿元、位居全国城市首位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积极引导知识产权商品化,大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

    同时,成都还在郫都区成立四川首家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机构,在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市场化应用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取得“1+1+1>3”的聚合效应。在天府新区挂牌设立西部地区首个跨区域集中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有效降低企业涉及知识产权诉讼成本,减少诉讼时间。目前,已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828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0%,成都获批西部唯一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同时,从各项细分数据看,在全面创新改革理念下的成都,活力进一步激发。

    在科技创新方面,2017年1-8月,全社会研发投入258亿元、同比增长12.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6件、同比增长26.6%。

    新技术产业方面,2017年1-8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48.9亿元,新增科技型企业600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38.5亿元、增长12.3%。

    军民融合方面,目前,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亿元,全年有望突破900亿元。

    产业人才新政

    推动创新改革

    成都要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继续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就需要以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吸引高端产业聚集,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成都在今年7月后,陆续出台的“产业新政50条”、“人才新政12条”,被认为是对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一次突破性的改革与创新。

    其中,“产业新政50条”,从人力资源要素、技术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数据要素、能源要素、制度供给等方面,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

    “产业新政50条”总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强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优生态,初步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产业生态体系。三是重落实,不断完善集成整合、协调配套、精准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四是提能级,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让新经济成为增长新动能,促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持续涌现,使全市产业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分析人士认为,成都市“产业新政50条”的出台,是在新形势下,成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的一次创新探索,是成都市委、市政府重塑经济地理、重构产业政策的重要顶层设计。

    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新政50条”实现了多个方面的“深度创新”——创新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方式、创新产业政策形成方式、创新产城融合布局方式、创新产业推进发展方式。

    在创新技术要素供给方面,成都将支持新经济发展。成都提出,要建立集成转化运用平台,大力引进创新团队和前沿技术,支持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智造经济、创意经济,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同时,成都还将全力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创办国际校区,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与成都长远战略契合的学科和院系,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先进核能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工程落户成都,全力争创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今年7月成都出台的“人才新政12条”,不仅是对“产业新政50条”中,对于人才引进、培育政策的细化和补充,也是在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的具体体现。

    据统计,成都市1398.93万户籍人口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占比为9.9%,研究生学历的占比为0.9%。数据表明,成都市人口结构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人才总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座城市的人口结构决定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世界地位,而人才是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关键动力。

    “人才新政12条”的出台,主要考虑是紧贴发展战略需要和市场主体需求,针对不同人才群体分类制定人才政策,撬动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完善产业链条、支撑长远发展的产业领军人才,促进“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叠加释放。

    数据统计,在该人才新政实施的第一个月里,成都市新落户优秀人才总量近4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近90%,已就业的占比近70%,引进青年优秀人才的“质”和“量”均有较大提升。

    而之后全球化智库与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在海归创业最青睐的城市中名列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成都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充分体现了在全面创新改革的驱动下,成都对人才的吸引能力。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关于玖和

联系我们

  jiuhe@jiuheip.com

028-84400675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益街理想中心3栋1101室

Q Q:289939967

Q Q:2474412983

Copyright © 2012-2018 成都玖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技术支持: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16014277号